(长江之珠轮 徐孝金)
公司的安全劳动保护制度有很多,从安全规章制度致以季节性安全预防措施,各船舶年年学,年年抓,可为什么还时常发生工伤事故呢?本人从机工长的角度出发,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我们在劳动保护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。
一、新进员工安全观念薄弱,自我保护意识不强。
新进员工大都是80、90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,在家中很少从事稍重的体力活,在校期间也无法对安全作业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。上船后,面对一个新环境,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好奇和兴奋,感觉不到有潜在危险。有时下机舱顺着楼梯栏杆往下滑,忘带安全帽,工作鞋当拖鞋穿,舱底花铁板下的阀门开、关好后忘盖阀孔盖板,使用电动、气动工具时,手没抓稳,舱底清洁时头经常被撞,鞋底有油没擦干净滑跌等等,这些行为极易造成脚,手,大腿,胳膊,头等部位的受伤。这就需要船舶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知识培训,并由老师傅做好“传、帮、带”工作,甚至是手把手地教。
我清楚记得几年前在五千吨油轮当值班机工时,曾带一位实习机工跟班,第一天跟我接班前准备查班时,我叫他带上安全帽,他说“机舱太热,不戴了,下机舱后我会注意的”,结果到底层教他主机扫气箱放残时,由于他个子较高,被一根支撑扫气箱灭火管的角铁划破头皮,当时血就流下来了,幸好划破不深,慌忙找政委去搽药,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敢不带安全帽了。在带安全帽的问题上,我的观点是:宁破三顶帽,不撞一个包。
二、作业时疏忽安全防范措施。
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时常需要进行登高作业,此时务必要观察作业区周围的环境,备好人字梯,安全带,上下手抓牢,使用的工具要用桶吊上放下,要考虑到航行中遇风浪摇晃的影响,切不可单独操作。如果一个人摔倒在偌大的机舱里,轻则造成骨折,重则造成体内脏器破裂,那样将会终生遗憾。比方说到船首空气隔离舱内去检查液压管线,有时仅凭自我主观意识来判断,往往会忽略必要的安全检测程序就下舱作业,这都是不应该的。还有诸如在车钳焊,打磨工件时,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和呼吸道;在倒化学品时,防止飞溅灼伤眼口鼻;涂刷望天油漆时防止滴落入眼……,这些个人安全防护必不可少。
三、应急抢修时,现场领导说话的语气很重要。
船舶在航行中,有时会发生海水管崩穿泄漏,主机缸头垫床被吹破,蒸汽管接头垫片冲破等突发事件。其实碰到这种突发抢修时大家心里都很着急,都想尽快修复设备。作为现场的决策者,部门领导一定要沉着冷静,说话语气显得尤为重要。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,尽可能使用“别急,先开备用泵,然后关阀堵住漏水,再焊补”,“别着急,我们有足够的时间”,“等等,先泄放压力,等温度降降再换”。听到这种温暖的话语,相当于给在场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,能使我们得到镇定和信心,同时也增添了几分勇气。如果阴沉着脸,一味地强调“快快快”!有时会适得其反,紧张再加上手忙脚乱,对劳动安全保护相当不利,假如造成人员受伤、烫伤,将得不偿失。
四、加强有效的监督和相互提醒。
现在的轮机员大多很年轻,在分管的设备,尤其是高温高压设备出现故障时,心理比较急躁,想马上修复。有时不请示老轨就直接去拆检,在劳动保护问题上考虑的不是很全面,往往就会造成摔伤,烫伤,击伤现象。这就有必要提醒我们大家,在任何设备检修时和过程中,至少要安排两人一起去执行较为妥当。
去年在某条VLCC轮工作时,三楼机舱风机的防火网因受海风腐蚀,极易破损并因船舶的震动而掉下来。在进行维修时,由于四台风机都没有检修平台,靠近舷外一侧的风机本体和栏杆间距很小,无法架人字梯,也没有地方可挂安全带吊钩,我用钢管左右焊接踩脚踏杆,将钢管绑扎固定在舷外栏杆上。考虑到跟我的白班机工太年轻,经验不足,每次绑扎时我都要求大管轮到现场,查看监督和必要的提醒,防止发生意外。因为每个人站得角度不一样,观察、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。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同时,船舶也要创造出和谐的环境,彼此间多一份关心和提醒,可以有效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。
“不伤害自己,不伤害别人,不被别人伤害”是公司和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。
记得有人曾经说过:健康的身体是数字1,儿子、妻子、房子、车子、票子等等是1后面的零,如果没有了前面的1,那后面有再多的零还有意义吗?作为一名海员,我们同时肩负着公司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,讲劳动保护不能光挂在嘴上,流于形式,而要时刻牢记心间,付诸于我们的行动之中,让公司、父母和妻儿少一份额外的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