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白鹭洲轮后,受惠于AMOSCONNECT免费邮件收发系统,即使在大洋上也能与家人朋友联系,非常方便,只要有对方的EMAIL地址即可。因为是跟船舶连线发报时一齐走,所以,不能进行及时聊天,相当于以前的通信,得等。前几天由于软件时不时出问题,加上网络丢包,信件经常收不到。让我重新感受到多年前等信的滋味。也钩起一些与信件有关的往事。
我们年轻的时候,写信是联系最有效的手段,打电话要排队,即使排到也不一定能接通。发电报太贵,除非有重大变故才会拍电报。一封信8分钱的邮票,可以寄往全国各地,名信片减半。那个时候写信是任务,有来必回;看信是享受,字字揣摩;等信是期盼,屈指盘算。
等信的过程是从信件发出后开始的,心里盘算着三天信该到对方的手里了吧,第四天该回信了吧,一个星期过去了,回信应该来了,是去收发室的时候了。到收发室看到自己的信那是顺理成章的事,一旦没有看到自己的信,写在脸上的是失望,焦急就会与日俱增,开始胡思乱想。是不是邮递过程丢信了;太忙了,等他忙完了就会给我回信了;有事耽误了?出差了、生病了、不会出意外住院了吧?也许是信里说错话了,让人不高兴不想回信了,仔细想一下,的确有几句话说的不太好;也许早就烦了,压根就不会回信了。
老想也不是个事啊。怀疑信件丢了,于是就再写一封。确信有几句话写错了,赶紧写封信解释一下。怕对方太忙,追加一封催一下。如果第二封信还是未回,那就只剩下担忧了。开始到处写信侧面打听了。
一般来说,到收发室里的收获会越来越小,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信便中断了。因为信是一种不及时的互动通讯形式,只要有一封信丢失,就会导致双方认为对方已经不想通信了。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搬家而改变通信地址没有及时通知,就可能造成通信结束。如同我们现在的电话,号码换了如不及时告知,信息就中断了。如果是手机丢失,后果会更严重。
父母的信,不会无故中断,即便有变故,也会收到及时的信息。同学的信,随时可能中断,因为随着时光的推移,长久的分离会慢慢沉淀友谊。朋友的信,会嘎然而止,时间长了觉得无话可聊就打住了。恋人的信,则充满变数,好时天天有,闹时周周无。信是感情的晴雨表,所以等父母的信坦然,等同学的信淡定,等朋友的信镇定,等恋人的信闹心。
让我最焦急的信是填报自愿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别人都陆续收到了,而我却一直没有收到,为了少受刺激我谢绝了同学的庆祝宴。那种等待让人心痛,茶饭不香,坐卧不宁,百事不顺,无可奈何。最终得到的是招生办公室寄来的落选通知,算一次刻骨铭心的等待。
信件相比电话各有所长,电话能传递的更快,双方沟通更直接,信息相对丰富,而信件则具有永恒性,可以反复看,从中揣摩出更多的情感。
跟打电话一样,信的内容有时也会被误解。我所碰到的最大误解,是一对恋人的误解。当女方提出了断时,把自己满腔的愤怒都发在信里了。而男方看信后,觉得双方的确不适合,便用一张信纸把当初作为纪念的女友的照片包好,纸上一字未写,表示好合好散,已无话可说,封好后就寄了。这也是当时流行的做法,一种理性的了断方式。不想这封无字信却将女方折磨了好几个月,她误认为是男人爱她,爱得无法用语言表达,一切都在不言中。经过几个月的反思女方竟想合好,令男方大感意外,无奈男方离意已绝。女方却执迷不悟寻死觅活闹出不少笑话来。(陈满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