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刊载征文两篇,分别为:
“一心多用”的蒋政委
大哥周景文
“一心多用”的蒋政委
蒋林政委是我的良师益友。说到良师,其一,他“闻道”比我早;其二,我从报务员改行后,跟随其实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,在他的精心点拨谆谆教诲下,才渐渐“悟道”,他就是想不当这个老师,也没有别的选择;关于益友,他从不以老师自居,总把我当作一位朋友,推心置腹,有时开会培训时碰到一起,聊聊在船工作的经历、感受和体会,既诚恳又中肯,有建议有指正,使我如坐春风,如沐春雨,唯朋友能做到如此开诚布公。
因为同行的缘故,没有机会同船共事,但“碰面”的机会还是很有几次,一是交接班,零距离接触,如大庆452轮;二是不同时期在同一条船工作过,属“隔岸招手”,如长航开拓轮等;三是和他一起共过事的又和我同船,有时无意间谈起他,归“印象传导”。无论是船长、部门长,还是水手、机工,谈起他的为人做事、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,言语中都浸透着敬重和佩服,总而言之,是政委工作做得比较到位。有师如斯,不亦荣乎,当然对照比较,从中也看到了自身工作的差距与不足,奋起直追之心油然而生。
政委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要想做好更不容易,蒋政委能得到大家的肯定,应了一句话: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满怀热情、用心去做船上的每一件事,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信条。
宣传教育——真心。
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,他从来不简单地只在大会严厉要求,而善于综合运用“组合拳”,在工作中循循善诱,在生活中关心爱护,使公司的规章制度在无言中得到有效执行,职工的安全意识在无形中得到提升,船上的各种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融洽。
一次,大副和水手长因工作闹了点别扭,双方心里都不舒坦,也影响了正常工作。蒋政委发现后,当时没有言声,晚上来到水头房间,先是一段天南海北、家长里短,千言万语就是不点正题,搞到后来,水头憋不住了,说了事情起因。这时,蒋政委才一脸严肃起来,细致分析是非曲直,耐心指出水头的不对之处,要求其坚决服从指挥,希望其能发挥老师傅的技术专长,给年轻水手们带好头,说得水头连连点头称是。随后,蒋政委又来到大副房间开门见山,以兄长的语气娓娓道来,讲部门的团结和睦,谈工作的方式方法,说意见的兼听并取,大副也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意气用事和工作不足。这时,蒋政委立即喊来了水头,大家敞开心扉,自我批评,最终和好胜初。
蒋政委是公司的优秀通讯员,基本上每期海员最新闻(必看)或长航油运报(电子版)上都能见到他写的通讯报道。2011年不经意就写了17篇,按在船时间核算,平均每个月2篇多。今年头两个月,呼啦一下子就登报了9篇,期期都有真情奉献。蒋政委稿件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,笔法多样,写人,华彩飞扬;说事,条理清透。蒋政委常说,船舶通讯报道的目的,在于将船上的好人好事予以宣扬,以鼓舞干劲提升士气,也将好的做法互通有无,以利于相互学习借鉴,职工付出的每一滴辛勤汗水都应该值得尊重和颂扬,都应该让它迎着阳光。深夜里,台灯边,电脑旁,常见他苦思冥想、伏案疾书的身影,闪动的字符汇集成一首首奋进之歌。
安全生产——尽心。
蒋政委对船舶安全生产工作是殚精竭虑,既是“领队”又是“球员”。日常管理,他是领队,抓安全教育、勤检查督促,协助拿主意定方案;维护保养、抢修突击,他又是冲锋在前的队员。
一次在检查驾驶台值班纪律时,蒋政委发现二副在当班时间改海图,他当时就严厉地提出批评,指出这种做法与值班要求不符和对航行安全的危害性,并将此情况通报了船长,希望在航海通告集中上船时,二副能利用班后时间加班加点并安排合适人员协助,后来公司也将二副当班改海图作为安全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他经常上驾驶台、进机舱、到甲板,进行巡查和监督,见到不合规定之行为,或严厉批评,或委婉提醒,或善意劝告,提高了当事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。
蒋政委是轮机专业出身,半途改行后,专业技术没有丢,还很是精通。一次甲板修阀,大副主动找到他,希望他现场能给予指点和帮助,他二话不说,套上工作服说走就走。为了加快进度,在讲解完拆卸程序和方法后,他和水手长各带一队,开展了劳动竞赛。烈日炎炎,甲板上滚动着热浪,是欲动身先汗如雨,蒋政委身体也不太好,却和年轻小伙子们一起扛抬拆卸、爬上爬下,毫不逊色,大伙儿在他的带动下,花费了两整天时间将4个阀门检修完毕,并安装归位。
后勤保障——费心。
大远洋船舶的伙食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,大伙儿吃不好,心情就不佳,就会影响到安全生产。他一方面协同船长选择合适的港口安排供应,加强伙食的日常保管;一方面指导餐务员做好一日三餐安排,有时还亲自上场露一手,具有典型的徽菜风味。
一次修船期间,船员家属来了不少,四处走动影响安全,待在房间又嫌寂寞,他提出把家属们组织起来包饺子,船员们乐意,家属们开心,不管相识的还是初次见面的,聚聚一堂,一边擀的擀、包的包,一边家长里短,清脆的笑声一波接着一波。端上热腾腾的饺子,夫妻对坐,吃在嘴里,热在心里。大伙儿干劲十足,提前完成了修船任务。蒋政委事后说,船员不容易,家属更不容易,修船机会难得,能来船上呆上一两天,一来让她们了解丈夫的工作,二来让她们给咱职工疏通疏通思想、鼓鼓劲,家属的话比啥都灵光。
有的人,是一盏航灯,能给你奋进的方向;
有的人,是一弯清泉,能折射心灵的深广;
仰其高洁,其馨若兰;海风送月,尺素嫌短。蒋政委,多保重身体啊!
(李春江)
大哥周景文
“我不做大哥好多年......”每次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,不禁心头一热,想起那位工作认真负责,对人和蔼可亲,处处让人感到温暖的大哥——周景文。
结识周大是2010年在葫芦岛船厂接长江之荣轮的时候,给人的第一印象,皮肤黝黑,高大威猛,让人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。
接船对于大副来说,工作繁琐复杂凌乱,厂里面的工人,公司里面的人员,船上的人员,里里外外,上上下下,只要有问题都会去找大副。所以说看接船大副,整天忙得不亦乐乎。
新船出厂,尤其是VLCC,各种工作量都很大,比方说打马克。在我的印象中,像打马克这种事情一般都是由水手负责去刻,刻好后按大副的指示去标识。但出乎我们的意料,全船所有的马克,基本由周大一个人全部刻好,我们一刀没动。接下来打马克本来该我们了,周大却又亲自上阵,带领我们爬高下底,仅仅一天功夫,整条船的马克已标识完毕。
船舶经过两个航次的风吹浪打后,甲板上许多管线及设备上的面漆,已经泛白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既影响美观,又会逐渐生锈。这时我们准备就先上底漆,然后再打面漆。每天下午两点,当我们分配好任务,换上工作服上甲板准备工作的时候,却见周大早已上班了,头顶烈日,在灼热的甲板上从前到后打着油漆。打那时起便由衷的佩服周大,体恤下属,事必躬亲。
VLCC航线长,新鲜蔬菜少,而且长时间没有信号。在那样的环境下,那种单调枯燥的生活更让人感到压抑。所以每次到波斯湾抛锚等待装货的时候,周大就会带着我们钓鱼。
吃完晚饭,大家一齐上阵,一个晚上下来能有不少的收获,带鱼、花石斑,有时还能钓上来一条小鲨鱼。周大就把这些新鲜的鱼交给大厨,剥完洗净,立马下锅。一会儿工夫,一盆香喷喷的鱼汤就出锅了。
熟悉周大的人都知道,他有一爱好,就是锚泊的时候,没事整两盅。这时,周大会亲自上门,把我们一个一个喊下来,摆几瓶啤酒,捧上花生米,大家一起坐下来,喝着鲜美的鱼汤,谈天说地侃大山。渐渐的心头原来积攒的压抑慢慢也就释放掉了。心态好了,工作才有热情。第二天起来,等我们上甲板工作的时候,又看见周大忙前忙后的身影。心里不禁阵阵感动,正如他说的,大家都是兄弟。而我们这帮小兄弟,无时不刻的都在受他照顾。
当然,最让人感到敬佩的是周大的业务能力。用东北话来说,太有才了。每次到中东进港装货的时候,都要给港口报一些相应的船舶资料。虽然说他们也有港口专用的频道,但无论哪个频道都是一团嘈杂,而且阿拉伯人那种口味的英语,语速快,音不准,还混杂着不少缩写,每次报资料的时候,对年轻的驾驶员甚至对船长来说都是件很挠头的事情。但是只要有周大在,大家心里就踏实了,每次报告,我们遇到听不懂的,发懵的,周大都能对答如流,迎刃而解,帮我们顺利过关。不禁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,再打俩滚儿。
最令人激动的,莫过于去年的海员技能大比武了。周大代表我们长航油运,在中海,中远这样的如林高手中,利剑出鞘,一路过五关斩六将,并一举夺魁,赢得团体第一名,拿下金锚大奖,为公司赢得了极大的荣誉。使公司在中海、中远这样的老大哥面前,赢得可更多的尊敬。
如今已不再和周大同船,但每次想到共事时的点点滴滴,仍不免让人嗟叹不已。真正在一起的,经历过的,情同手足的感情,方可称兄弟。永远的大哥——周景文。(张丹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