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蒋林)
至今我还记得,我的第一篇稿件是邮寄至《南京油运报》编辑部,并被采用。具体时间应该在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。当时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!激动、自信,兼而有之。从此,我都一直坚持写稿,邮寄发送,每年都会有几篇豆腐块大小的消息类稿件刊登在《长江航运报》和《南京油运报》的角落处。写稿,成为我生活中的业余爱好。20多年来,写稿数百篇,见报篇数也很多。因此,我多次获得“优秀通讯员”称号,成为当时拖轮处通讯报道中心组的“常驻大使”,另有几篇稿件获得过《南京油运报》优秀作品奖。20多年过去了,我已接近退休年龄,回想这些年的写稿经历,我深有感触:夜间爬格子虽然十分艰辛,反复修改稿件的沉思也很伤神,但稿件见报后的喜悦却是最大的收获……
一般情况下,我喜欢午饭后写稿,将自己关在房间里,动笔草拟初稿。初稿完成后,不急于立即修改,而是待数小时后才进行初稿的整理与修改。修改稿件的时间,我往往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,这样做,一是为了避免他人打扰,二是便于自己沉思,从而更加有效的打开自己的思路,提高修改质量。一般情况下,夜间修改稿件2-3遍即上床休息。第一遍以消除错别字和修正语法上的错误为主,保证稿件语句畅通,段落清晰,主题明确;第二遍则进行深加工,以增加稿件见报可能性为目的。经过2-3遍的修改,稿件基本成型。上床后,再费半小时的时间,对稿件内容进行“过电影”式的审查、斟酌。次日一早,将稿件再次提炼,完稿。以前是邮寄给报社,现在是以邮件形式发送。也就是说,一篇稿件至少要修改、加工3次以上。其实,当你进入状态后,稿件修改比较容易,冥冥思索中就能发现错字、病句;修改过程中,同样会不断发现稿件的不足之处。要说难,就是能否完成初稿。我记得,刚学写稿时,就有无数篇稿件只有开头,或写了一半而放弃。原因何在?怕动脑子,缺乏恒心。
如何寻找、发现素材?有人说,在船上,当班、吃饭、娱乐、休息,大家都这样一天天的打发时间,哪来的素材?其实不然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,只要我们用心观察,就能够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新闻趣事,这些事情初看十分平常,再仔细琢磨,往往会产生新意、联想,于是,写稿的素材就有了。因此,我认为,要寻找素材,应该做一位有心人,善于听,善于看,善于思考,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。说到底,关键还是在于捕捉和挖掘。另外,就是亲身参加某件事,体验事件全过程,思考个中细节,这样,稿子写起来比较顺手、内容真实生动。再者,要多问多请教。就稿件中所涉及的专业性、技术性问题,应多向船长、轮机长或当事人请教,,也可以在初稿完成后,请他们帮忙修改,提建议,避免稿件中出现外行话、小笑话。
稿件应具有正面导向作用,积极宣传、介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成功经验,弘扬正气,激励他人。以上内容仅为自己的经历与体会,旨在与广大笔友进行交流、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