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陈满林)

所罗门一个熟悉名字。我之所以知道这个国家,是因为小时候读过一本叫《所罗门探宝记》的书,仅此而已。但对NORO及HONIARA亲身游历之后,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名字,而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实体。
2012年9月9日10:00长航成功停靠妥所罗门NORO港,码头比较小,靠泊没有拖轮协助,带缆艇就是一个冲锋舟。因为港内风平浪静且无流,所以靠泊较易。此港办完手续后出入相对简单,可以不带任何证件,只要在码头办理一个出入卡,即可持卡出门。
码头相当简易,可以用破烂形容。上去就是泥泞的小路,耳闻鸡鸣,十足的农村,而且是一个原生态的农村。有一条环岛而建公路,没有高楼,没有商场,偶见小买部,小饭店,时逢星期天多数店铺不开门。
当地人相当客气,遇见我们都主动打招呼,即使他们开着车也会升出大姆子给我们打招呼,看我们照相则摆姿式配合,甚至将家里木瓜送给我们。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所述“便要还家设酒、杀鸡、作食,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询。”纯朴的民风,善良的百姓让我仿佛到了世外桃源。
岛上植被茂盛,郁郁葱葱,花红叶绿。人们幽闲自在,大人在闲聊,小孩在游戏。一个赤裸的小男孩在车上爬上爬下中寻找着乐趣,旁观者是一个才会走路的弟弟,没有一个大人陪着。在码头上碰到一群赶集归来的人们。他们不是急着回家,而是让孩子在海里游泳,大人则在岸上戏闹。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,传递出他们自在的心情,全然没有都市的繁忙与紧张。
NORO地处热带,所以当地人皮肤油黑,多数人赤脚二片,脚板较身上白。当地人喜欢吃槟榔,嚼得满嘴通红。
房子均为架空结构,屋檐四周有接水槽,通过管子接到蓄水塔内。这就是他们的“自来水”。那里雨水较多,我们停靠的二天里,每天都有几场阵雨。海面上偶有冲锋舟,主要的是人工划的独木舟。总之,这里一切都显得特环保。但岛上物质相对匮乏,日常用品均由进口,蔬果也不多。
9月11日09:00船靠妥所罗门的首都HONIARA港,一样没有拖轮协助,船首抛双锚,船尾系三个浮筒,带缆艇一样为冲锋舟。上下岸也是冲锋舟,港口出入较为自由,坐冲锋舟到码头后凭海员证登记,发出入卡。
首都较NORO相对要好些,但出门即尘土飞扬,车不少,人也多。只是未见高楼大厦。没有商场,只有商店。店面的格局如国内改革开放前那种老式柜台,业主多为华人,感觉是穿越到了七十年代的县城,一点也找不到首都的味。只有一家银行换币,人特别多,排队如国内银行。不过商店倒是可以换币,一美元兑换7.5元所罗门币。
有幸看到了一个公园,里面有些当地的工艺品,木雕、手工编织袋等。价格不菲,当地币成百上千,可以砍价,且虚高的厉害,可砍去7成。公园很小,五分钟可以逛完。买了一份当地的小吃,几个山芋配一份叶菜,不知道是山芋叶还是空心菜,或者是其它什么菜,十元一份。山芋是蒸的,味道跟国内没有什么二样,菜吃起来较糙,味道一般,年青人吃不惯。再也没找到其它当地小吃了,当然,面包店、快餐店还是有的。
碰巧赶上太平洋岛国木雕艺术展,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各岛国送来的精美木雕。造型各异的木雕尽显出岛国风情。一个带有明显岛国印记的独木舟休闲亭让人印象深刻。
菜场很热闹,人多,菜也多。蔬菜水果均按个、按堆卖,海鲜亦如此,只有为数不多的鱼贩用秤按磅卖,交易处于比较原始状态。当地人很少还价,但可以还价。
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所罗门居然没有自己的电视台。只能看到英国BBC新闻台、澳大利亚新闻台等四个台,不知有线电视里有没有,也不知是否有有线电视。
首都的人们一样纯朴,看到我们东西拿的较多,有人主动帮我们拿东西,不取报酬,令人感慨。
所罗门给我的是我儿时的印象——日子过的简单却很愉快,物质相对匮乏但很环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