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徐孝金)

又一年端午节来临,正巧我所在的长航钻石轮靠泊在大连港甘井子码头装货,三管轮徐程坤上岸购物时买回来一袋粽子,每人分了一个,引起我对端午节的些许回忆。想来已经有七、八年的端午节都是在船上度过的,很难得及时吃上一回北方的小枣粽子,就越发想起了家乡粽子的“味道”。
小时候不太懂得每年的“端午节”为什么要吃粽子?询问周围年纪稍大的大人们,大人只告诉我们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。叫大人们细说来听,也说不大清楚,反正每年都是要这么过的。长大后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,原来“端午节”中的端午也称端五、端阳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重五节、五月节、浴兰节、诗人节等等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: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;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到谗言革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在流放过程中,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影响深远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;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;人们见后纷纷效仿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了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粽子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小时候,因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,我们吃的粽子基本上是“白米”粽子,就是不加任何其他辅料的糯米粽子。每年阴历五月初,家家户户就要提前准备好粽叶。靠近湖边、江边的人家就自己去打来新鲜碧绿的芦苇叶,再送些给亲朋好友家;没有人送的,就赶到集市买来预备着,据说用这种粽叶包得粽子煮熟后不易变馊。“端午节”在农村时值农忙季节,男人们忙着下地干活,包粽子大都是妇女们的杰作。所以每年到阴历五月初四这天,母亲、婶婶及嫂嫂们都聚到一起忙了起来,提前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。在我的家乡那里最擅长包的是“大脚”粽子和“小脚”粽子,所谓“大脚”粽子,即有四个角,外形像直角梯形状,个比较大,而“小脚”粽子也有四个角,外形像菱角状,个比较小巧。每个粽子一般有三张粽叶包成。我们这些小屁孩不会包,则在一旁忙着给她们送粽叶、递麻绳打下手;偶尔也学着包一两个,都因捆扎不紧、糯米从粽叶包的尖角处漏掉而被大人们训斥,只好作罢。等到粽子包好后,五个一扎地系好,接着我们的任务就来了。大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放入一口大锅中,加入清水,水要满过粽子的表面,然后我们坐在灶膛前的小凳子上负责烧火。烧火一般都是用枯树及枝杈等“硬柴”来烧,这样有两个好处:第一炉火较旺,不用频繁添柴禾,第二炉膛内炉灰较少,不用忙着出灰。由于煮粽子的时间很长,大概要三至四个小时左右,先用旺火将锅内的水烧开,再改温火慢慢烧,最后用小火维持;待到厨房内满屋的空气中持续飘着粽叶和糯米的清香时,粽子也就快要煮好了,那股香味能让你顿时觉得饥肠辘辘、垂涎欲滴,令我们着急得干吞着口水。有时婶婶或嫂嫂们看到我们的那副馋相,就打开锅盖,用手捏一捏粽子的柔软度,觉得差不多时,背着母亲偷偷地用剪刀剪下一两个来递给我和堂弟。我们每人用小碗装上一些白糖,解开包粽子的细绳,打开尾部第一张粽叶,用两根筷子同时插到粽子内,插得略深一些,但也不能穿透,主要是防止粽子从筷子上掉下来;再慢慢地把另两张包成菱形状的粽叶打开,粽叶和细绳还不能扔掉,要留着洗净后下次循环使用。刚出锅的粽子有点烫,外表微黄,应该是粽叶的颜色沁入米粒的缘故,隐隐透出清香,再蘸上点白糖,轻轻咬掉粽子的一个角,满嘴香、甜、润、滑;由于包时捆得紧,糯米因较粘,经水煮透后,米粒相互膨胀挤压,中间还有点嚼劲,那滋味别提多开心了。偶尔也有几户人家,不知从哪个远房亲戚家里,弄了些赤豆来,和着糯米包得粽子,就更感到稀奇,也是我们小伙伴相聚时交流的快乐话题。
粽子煮好后,捞出锅自然晾干,母亲按各家人数分配,看到五个一扎的粽子有的缺少一两个时,就知道是我们偷吃了。她故意装着不知道,用眼睛看我们一眼,我们立刻转过脸去,假装没看见或跑开去和别家的小伙伴去玩了,直到大声喊我们回来吃晚饭。每家分的粽子能吃上三五天,当时的生活条件差,天热也没有电冰箱,粽子的存放也是个问题,母亲每晚要到有水井的人家,打来冰凉的井水浸泡着已经煮熟的粽子,并且每天都要及时更换浸泡粽子的井水,否则就会容易变馊。
第二天才是真正的“端午节”。早上起来洗漱完毕,到厨房打开锅盖,热气腾腾,锅内有煮好的粽子和鸡蛋。捞出两个鸡蛋和粽子来,将其中的一个鸡蛋剥壳后一撇两半,浇上点酱油吃下,再吃上两个“小脚”粽子也就捧肚叫饱了,然后喝点水背上书包,带上另一个鸡蛋和两个粽子去上学了。带的粽子和鸡蛋是去送给学校里老师的,那时教我们三年级的老师是上海来的下放知青,是夫妻俩,小孩不在他们身边;他们的家离我们这里很远,每年要到放暑假或寒假时才能回去一次,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亲戚,所以端午节那天老师收到了我们二十几个学生送给他们的粽子、鸡蛋和鸭蛋后,老师也非常高兴和感动,上课前就会表扬我们大家一番。现在想起来,那其实也是“害”了人家老师,那么多的粽子、鸡蛋、鸭蛋等食物,天气热又放不久,恐怕是他们夫妻俩这一辈子吃粽子吃得最多的时候了,实在吃不了也只有送给学校附近的人家了。
过完端午节后那几天里,每当下午放学回到家,我就偷偷地从装着井水的小桶里捞起两个粽子,剥开粽叶后插上筷子,就着碗里的白糖吃起来,冷的粽子嚼劲更大,香甜的不知不觉就吃涨了小肚,然后再开始做当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。直到现在回味起来,都感觉那时的粽子真的很香,很细、很甜,也很耐饥。
随着农村农田的责任承包制、改革开放、直到如今,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;随着物流的快捷,粽子的用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形状也很多,而且各地的风味各不相同,主要有甜、咸两种。甜味有赤豆棕、蚕豆棕、枣子棕、瓜仁棕、豆沙猪油棕、枣泥猪油棕;咸味有猪肉棕、火腿棕、香肠棕、虾仁棕、肉丁棕等多个品种。另外还有什锦棕、冬菇棕,蜜饯棕等等,诗人苏东坡也有“时于棕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端午节各地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还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清晰地记得前几年的有一次,我们几个在南京培训的同事们,一道在家乐福超市门口,每人买了一个浙江嘉兴的咸味火腿粽子品尝。那也是一个外形如同家乡的“小脚”粽子,但用料有别,是取自浙江有名的金华火腿,精肥适均,入口嫩滑,其香糯和鲜美,至今仍萦绕于心。虽然近几年来,各地也曾出现过“天价”粽子,但我总觉得那是炒作的噱头;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,现在市场上已经四季供应不绝,应该带有浓烈的民俗气息和地方的特色风味,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利润,亲民才是带动产业的关键。
身处各大洋的海员兄弟及朋友们,虽然你们没能及时吃到五月初五日的家乡粽子,愿这篇杂文能帮你勾想起对家乡粽子“味道”的留恋和慰藉。在工作繁忙的同时,或许你不曾记起今天是端午这个传统节日,但静下心后你永远会想起家乡粽子的“味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