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刘秀师)
不知不觉间,老太离开我们已快一年。
老太是我爱人的奶奶,我们有了孩子,按当地习俗,从孩子辈论起,都喊她老太。
1994年冬,我这毛脚女婿第一次到老丈人家去,因为是第一次,而且老丈人是个校长,住在学校,来来往往人多,心里总有点不太自在,爱人就把我带到奶奶家散散心。奶奶见孙女带个男朋友过来,自然十分高兴,瞅了瞅,觉得还不错,赶忙拿蜜枣烧茶让我们吃,寓意小俩人今后甜甜蜜蜜。奶奶的热情,让我感觉温暖,紧张的心情也就慢慢放松了。
说起老太,也算是个命苦之人,老太上面有几个哥哥,是家中唯一的女孩,非常娇惯,可就在老太年少之时,上面几个哥哥相继暴病而亡,唯一的亲人是个侄女,还是嫂子肚中的遗腹子。
老太老家是江南宜兴的,家中条件优越,不知是何原因却远嫁苏北偏远的农村。老太是小脚,三寸金莲,非常漂亮,不能下地干农活,但家中事务皆由她负责。江南是鱼米之乡,江南人天生灵秀,老太除了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之外,门前少不了栽些花啊草的,房后种上几棵竹子,两间土房显得雅致脱俗。平时晒些竹叶,来客人时拿出来泡茶,这与我们当地来人泡糕、泡馓子的风俗截然不同。老太是个大家小姐,天生爱美,虽身处农村,但依然偏爱穿裙子,即使临终之时,身上穿的寿衣仍是裙子,脚上穿的是绣花小鞋,彰显大家小姐风范。
虽说老太是个“外乡人”,但在当地很有威望。老太没怎么上过学,可识文断字,通晓事理,一张口才非常了得,要不是自己是个小脚,早就被乡里请去“当官”了。四邻八村,谁家夫妻、婆媳闹矛盾,都请她去说和,她去了以后,先是了解情况,然后把双方聚到一起,说出个一二三四,说得你心服口服,一场矛盾就这样化解了。老太还会接生,周围的丫头小子十有八九都是她接生的,所以人缘关系非常好,也非常受到别人的尊重。
老太一生生育五儿二女,那个年代大家都穷,很少有人上学读书,可老太坚持让几个孩子全部上学读书,没钱时就变卖家中物件,向亲朋好友借,且在孩子学习上严加管教,坚持“惯儿不惯学”的理念。在她的含辛茹苦的培养下,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吃公家饭,这在全县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谁要是提起徐老太太,个个是赞许不已,打心眼里佩服。老太爷、老太去世的时候,从县里到乡里、村里,各级政府、民政部门都派人来敬献花圈,以示悼念。
2011年,老太爷无疾而终,享年98岁。老太爷去世以后,老太就成了家中的“精神领袖”,逢年过节,一大家几十口人团聚在一起,非常热闹,大人打牌做饭,一大帮小孩房前屋后嬉闹,搅得鸡犬不宁,时不时还有小孩的哭声,虽是有些喧闹,但却极具人气和兴旺。老太躺在床上,看着子孙满堂,最小辈分是灰孙子,五世同堂,笑得合不拢嘴。
老太在200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中风,从那以后就只有一只膀子能够活动,其它手脚都失去自觉,不能动弹。十年来,她躺在床上坚持用一只手照顾自己,除了不能下地活动,其它生活基本自理。十年来,在儿女的精心照料下,在自己的坚持锻炼下,没有生过一次褥疮,这也创造了一个奇迹。
2013年秋,老太身体每况日下,精神大不如前,检查没有任何毛病。医生说,这就好像油灯里的油即将耗尽,老太已进入风烛残年,准备后事吧。不久老太不能自理,话也说不清楚,一种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家人的心头。几个儿女轮流日夜守候在床前,喂吃喂喝,擦洗身子,换洗衣被,尽心尽力尽孝。最大的女儿已经78岁,最小的儿子也已56岁,基本都已头发花白。街坊四邻来看望老太时,看到满场晾晒的衣被,看到老太干干净净,看到忙前忙后的儿女们,个个是羡慕不已,夸个不停。
老太后来全身大部分没有知觉,每天光夜里就要换洗七八次,每次换洗得有三个人协作才能完成,一人把老太平着抱起,一人端着热水,一人擦洗换衣。见着儿女们一个个已经花白的头发,想着他们整夜不眠地服侍她这么长时间,听着儿女们夜里的咳嗽声,她知道他们累了,再这样下去,他们的身体都会被拖垮。老太于心不忍,有意无意地在减少饭量,最后干脆滴水不进,任你怎么劝都没用。11月12日上午十时,老太永远地闭上了眼睛,无疾而终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孩子,竟然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,是多么的伟大,多么的令人起敬!
老太走了,神态安详,就像是睡着了,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说,这叫心满意足,没有遗憾。
老太走了,儿女哭得并不太伤心,因为老太96岁无疾而终,算是喜事,而且在老太生前,他们尽了儿女该尽的孝心,无愧自己的良心,无疚自己的母亲。
老太走了,哭得最伤心的是我爱人这一辈的孙子、孙女、外孙、外孙女,因为他们都是老太带大的,小则带到三四岁,大则带到十来岁,个个都和老太有着深厚的感情,而且在老太临终前,因为他们忙于各自的家庭和事业,最多的是回去看看,没有一人照料过老太,他们觉得亏欠老太太多,一个个哭得泪人似的。老太不光看护自己的孙子孙女,就连我的小孩她也带过。我小孩小的时候放在岳父家里,那时岳父岳母还没退休,忙的时候,小孩就让老太看护,那时老太年岁已高,确实受累。老太不光为我们看护孩子,每次我们从岳父家回南京时,老太爷和老太都会早早在村里的小桥上等着我们,见我们过来了,就往孩子的怀里揣大糕,寓意孩子步步高升,再三叮嘱我们把孩子带好。虽然这只是一点大糕,几句嘱咐,但他们那种从心里期盼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意是无价的,是我现在想起都会感动想流泪的。
老太走了,子子孙孙上百人,加上亲朋好友,摆起了长长的送葬队伍,在锣鼓乐队的伴奏下为老太送行。老太的骨灰盒和老太爷的骨灰盒合葬在一起,看着那冰冷的骨灰盒,想起老太生前的音容笑貌,想起老太对我们的种种好处,心中难过,鼻子发酸,在盖上墓盖的那一刹那,我的泪水哗然而落。
老太走了,家中的“精神领袖”没了,以后再回去我们又到哪里集中呢?
老太,您一路走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