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驾驶台,管子已拆,岸梯已收回。”
“好,人员到前后甲板,开启缆机液压泵,准备移船。”
“前后注意:船要向后移动6米,前倒缆、尾缆铰,后倒缆慢慢松出,其它缆绳保持松驰状态。”
“船头明白。”
“船尾明白。”
“还有2米。”
“大副,继续绞,二副,尾倒缆再松一点”。
“位置好了,前后绞紧,所有缆绳收紧,调整到位,下关。”……
1月15日凌晨6时,长航开拓轮甲板上,无线对讲机中传出这样的对话。一群人在前后忙碌着……
4个小时前这样的对话出现过一次,不同的是将船向前移动了2米。接管后,卸了325吨货。
接管,卸货,拆管,调整船位,再接管,卸另一票货,再拆管,如此反复操作,这已经是该轮13017航次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码头上第四次了。每一次的操作,等于靠了一次码头,甲板部人员全部上阵。
前两次调整船位是在白天,更是考验人的时候。墨尔本的夏天,白天最高气温达到44摄氏度,热浪袭人,吹在脸上犹如火燎,一阵忙碌下来,嗓子冒烟,浑身湿透。
泊位外档,航道较窄,不时有大型船舶经过,产生的涌流会带着靠泊船前后窜动,幅度过大,就会造成输油臂损坏。为了安全,该轮安排三人在甲板上,得到岸方传来有船经过的信息后,人员到位,启动缆机,随时准备收紧缆绳,防止窜动。
时刻准备着应付突发情况,原本想上岸沾沾地气,观光购物的打算,只好作罢,甲板部全部人员留守在船。苏船长更是衣不解带,白天盯在货控室,晚上和衣躺在沙发上,准备应付突发情况。
“准备离泊,前后向中间解缆,尾倒缆最后解。”一群人在前后忙碌着,每一步操作指令和协调作业无不体现出长航职工的油运精神……
1月17日22时,驾驶台传来船长的命令,能够听出命令中有几分自豪,几分轻松的意味。(施吉凯)